AI助力完成首例沪喀远程咽喉专科机器人手术
作者:上海援疆 更新时间:2025/03/10 16:01:24
近日,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生命之约”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喀什二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之间上演。
当天,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通过国产人工智能经口手术机器人,与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动,成功为喀什地区一名52岁的男性喉肿瘤患者实施了全球首例人工智能经口手术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微创手术,术中出血量不到1毫升,手术全程精准高效,目前患者状态良好。
这例AI+机器人远程咽喉手术的成功实施,是科技赋能医疗、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标志着沪喀在医学人工智能和远程机器人手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也为国内乃至全球医疗技术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多方协作,共赴“生命之约”
患者依先生,5年前开始出现声音嘶哑症状,1月前声嘶症状加重,到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电子喉镜检查发现左侧声带白色肿瘤样新生物,新生物活检术后病理提示为癌前病变,需要行扩大切除手术。喀什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吴春萍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援疆专家,也是陶磊教授机器人手术团队的骨干。根据依先生的病情,即刻与后方医院联系,幸运的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多年前联合博恩思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国产经口手术机器人系统正好适合于依先生喉部肿瘤病灶的切除。这一技术优势在于,针对咽喉狭窄而弯曲独特的解剖结构而设计,增强的可视化、高精度和灵活性在咽喉区域手术时拥有显著的优势,可覆盖口咽、喉和下咽部,尤其适用于咽喉部良肿瘤的治疗。结合依先生的诊疗需求,沪喀两地进行了专家会诊病情讨论。最终决定采用人工智能经口手术机器人为患者实施远程喉肿瘤切除手术。
为确保这例远程手术成功实施,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派出了机器人微创外科专病中心主任徐成志、麻醉师李卫星以及专科护理专家魏耀、陈佳翀组团奔赴喀什进行手术指导。中国电信喀什公司为手术专门铺设了宽带专线,并派出工程师多次进行信号对接测试,为两地医院打造了超高速、低时延、高可靠性的通信环境,确保手术指令与高清影像的实时传输,误差控制在毫秒级,为机器人精准操作提供了关键保障。人工智能经口手术机器人技术团队也提前将机器人手术臂从成都运至喀什,并完成组装和调试。
AI+机器人,开启医疗新质生产力新时代
术中,人工智能经口手术机器人通过柔性微创器械,经口腔直达患者咽喉深处,精准切除了依先生喉部肿瘤病灶。由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精准定位患者血管与神经,结合自身智能算法,实现了亚毫米级的器械控制,突破了传统手术的禁区。“这是人工智能与外科医学结合的典范。”陶磊表示,人工智能经口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够通过多模态数字孪生技术(视频、语音及力反馈)实时跟踪定位、三维重建,还能通过力反馈操作实现精准控制,在普通网络环境下即可完成远程精细手术操作。
“过去,像这样的高难度手术,患者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到一线城市就医。”吴春萍表示,现在,通过AI远程手术,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医疗资源。
“这是我院继去年实施国产手术机器人超远距离心血管介入、肺部肿瘤手术后的又一次尝试,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上海医疗团队的合作,推动更多医疗新质生产力在喀什落地生根,希望带动喀什地区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争取为健康新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上海援疆医疗队队长、喀什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尉华说,通过AI远程手术技术,顶尖外科专家无需亲临现场,即可将先进的手术技术输送到边疆地区。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援疆的效率,为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全球医疗技术发展和 “健康丝绸之路” 建设树立了新标杆,助力 “健康中国” 战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