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度”提升民生健康的“青海温度”
作者: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25/05/19 10:51:22
“上海精度、上海智慧,正在细雨润物般改善着青海民生健康。” 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援青,担任青海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林勋,回首援青时光感慨万千。5月12日,林勋表示,发挥好上海医疗资源优势,多维度帮助青海提升医疗健康水平,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持续使命。
集约输出海派中医优势
一到青海,林勋先联系上海中医药大学,派出外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神经内科专家,结合青海高原特点,开设针灸推拿新技术及专病门诊,两年间,开展石氏伤科手法结合藏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小儿推拿干预高原抽动症、针灸改善缺氧性失眠等37项新技术,大大提升医院综合诊疗能力。
“海派膏方”在高原也越来越受欢迎。结合高原气候特点和疾病谱,医院每年组织上海专家为当地开展膏方规范培训,连续开展6届“河湟膏方节”活动,2024年度开具膏方达2080料。
“面对患者时是我最高兴的时候,能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援青三年,林勋(左一)坚持每周出诊
林勋表示,医院的每个创新都刻着“上海精度”与“青海温度”的融合印记。医院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开设了青海高原地区首个中藏西医结合门诊;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讲座及健康体检活动;举办“科创中国”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一带一路’青海健康行”等活动,填补当地医学空白同时,将更多上海先进经验融入“高原中医”建设当中。
智慧解决细小民生痛点
医疗帮扶既要解决技术短板,更要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林勋发现,医院门口经常堵车,甚至有时候救护进来都费劲,马上引入上海精细化管理理念,开始和同事们绘制《中医院行车路线图》,在操场地面划出440个“鱼骨式”车位,设计最佳人车分流路线,连转角度数都考虑了急救车的转弯半径,对医院局促的空地进行合理规划。
“这对上海人来说,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体现的是细微之处见精神的绣花功。”林勋说,停车难不是面子问题,在医院就是救命大事,这也算是用“上海智慧”打通了“民生堵点”。
与此同时,医院先后开设节假日周末门诊、夜间门诊及便民门诊,持续开展“改善护理服务,做有温度护理”考核等,不断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学科建设同步加速人才建设
引入上海先进管理经验,更要积极引入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
在林勋的组织推进下,中医院获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同时修订《青海省中医院科研奖励管理办法》,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口援青、中组部博士团、京青专家等项目平台资源,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专家,外派医务人员学习进修,同步启动“青医”“青苗”“青师”院内人才培养项目。
青海省中医院的“高原中医”特色优势及内涵建设也在不断提升。林勋介绍,医院新增省级重点建设专科3个,7个科室纳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序列,1个科室纳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新开设31个高原中医专病门诊;出版《郭焕章骨伤临证经验荟萃》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专著10余部;2项国家级课题成功立项;高原中医大数据中心让运营决策更科学化、绩效考核透明化……
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深情奔赴,让“高原中医”的高质量发展融入越来越多“上海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