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援藏情,沪藏一家亲——上海老师的援藏支教故事

    作者:上海援藏     更新时间:2023/06/20 20:03:12  

2022年,上海教育系统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选派工作启动。同年8月,浦东新区公办小学的2位优秀教师离开熟悉的家园,远赴西藏日喀则市,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开启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

他们不惧艰辛,义无反顾奔赴高原,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能;他们怀揣坚定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提高教育援藏综合效益,助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诠释着“援藏支教”的真正含义,体现着“援藏人”的真挚情怀。

他们就是惠南小学董国良老师、周浦第三小学潘连军老师。

心怀教育赴高原 披荆斩棘显真情

惠南小学 董国良

2022年6月12日晚7点多,董国良老师接到了校长电话,浦东新区希望百年惠小能选派一名优秀援藏教师,并且要在当天晚上确定人选。面对突如其来的援藏任务,董老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8月4日清晨,董老师告别亲朋好友,离开学校和同事,带着满腔的教育热情,踏上援藏支教之路。

教育教学 传经送宝

董老师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担任高一体育教师,在第一学期线上教学期间,董老师充分利用上海线上教学的经验,精心准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线上体育健身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快乐、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第二学期恢复线下教学后,他不断摸索调整,找出适应西藏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收获。在实际教学中,他注重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个性发展,让体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

爱岗敬业 团结协作

作为一名新体育教师,他虚心向当地教师请教体育教学常规,一起开展高中部课间操展演暨高三校队告别赛和第四届“石榴杯”主题活动等各种体艺活动,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健康、和谐、快乐的校园生活环境。他利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主动报名承担高一足球社团工作,坚持每周一次开展足球社团活动,在足球文化的传承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毅力。

师徒结对 教学相长

在援藏支教期间,他主动承担起带教任务,将自己的学科特长与藏族徒弟次吉老师的教学需求相结合,通过互相听课、研讨、反思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当他了解到四年级及以上年级数学学科没有配套作业,只能通过购买教辅书来当作配套作业时,师徒双方不谋而合有了设计校本作业的设想,于是董老师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开始设计校本作业,次吉老师进行实践和完善。通过师徒双方的努力,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第一本校本作业已初步成形,这将进一步助力教师增质提效,也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不忘初心 锤炼党性

2022年11月21日,是董老师援藏岁月里最难忘的一天,因为这天他从一名预备党员顺利转为正式党员。援藏期间,他积极参加“送教到乡”活动、红歌比赛、学雷锋大扫除、“党建林”浇水灌溉等活动。他在发烧近39度的情况下,想到当地师生期盼热烈的眼神,咬牙坚持来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定日县参加学习交流活动。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党员的风范,相信这3年的援藏经历,是对他党性修养的进一步锤炼,也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个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加强学习 提升素养

援藏期间,董老师时刻不忘学习,通过参加培训和大量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他参加了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组团式”教育援藏管理人才培训,增强了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援藏政策的理解。参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专题培训,自学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等理论书籍,通过学习及时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转型。

援藏支教是使命更是情怀,是付出汗水,是奉献智慧,是收获情谊,也是历练人生。在接下来的援藏之路上,他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教育援藏人员的崇高精神和使命担当。

心田不长无名草 处处常开智慧花

周浦第三小学 潘连军

2022年6月初,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浦东新区周浦第三小学领导的支持鼓励下,潘连军老师毅然报名了援藏。同年8月初,作为上海市第十批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的一员,潘老师正式踏上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初来伊始,西藏就爆发新冠疫情。受疫情影响,工作队只能居家静默,但停课不停学,他依旧认真备课,修改教案,踏踏实实上好每堂网课。同时,作为团队后勤保障队的一员,他在整个疫情封控期间,为团队成员分发一日三餐以及各种防疫生活物资,力求为每一位援藏教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直至封控结束。

2023年2月底,潘老师再次踏上雪域高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开展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签订师徒带教协议,指导年轻教师分析教材,制定教学计划,把握教学目标,修改教案,指导年轻教师上课并认真记录,及时给予评价和建议。同时身体力行,在教研组内上示范课,和组内教师共同探讨教法,专研学法,带动教研组建设。其中,示范课《汉字真有趣》一课深受组内教师好评。在立足本校工作的同时,他又积极参与“送教下乡”活动。短短一个月期间,二下亚东,一上定日,总行程约1600公里,考察了亚东县实验小学、亚东中学和定日县第二初级中学三所学校。每到一处,都认真观察学校的基础设施,听取学校领导对学校发展的情况介绍,积极跟当地教师座谈,也为当地学校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介绍上海经验以供借鉴,同时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任务,和当地老师互相研讨,取长补短,共促成长。

回顾过往,在雪域高原也已经工作生活了将近快一年时间,却依旧无法完全适应高原的生活和节奏。身体长期低压缺氧,导致经常性失眠、呼吸不畅、记忆力衰退、视力下降、嘴唇干裂、流鼻血、晨起喉间血块等等,更艰难的是,每逢节假日,总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绪萦绕心头。但展望将来,相信潘连军老师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缺氧不缺精神,继续在雪域高原挥洒激情和热血,为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