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关山万重,扎根壮乡苗岭——文山马关篇

    作者:上海虹口     更新时间:2023/12/12 16:47:30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虹口区选派的第十二批援滇、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于去年7月踏上征途,在援外的这段时间里,数十位同志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对口支援全过程,融汇在援外事业追求中,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倾听人民呼声,鲜红的党旗始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线高高飘扬。

  2022年7月,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葛学敏、陈铭和虹口区第四批援建干部吴仁柱组成了文山马关援建小组,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马关县是位于中越边境的国家级重点帮扶县,入马工作以来,三人小组上山下乡、深入调研,紧盯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和乡村建设等重点环节,建设了一批示范性强、创新性突出、充分体现沪滇协作成效的优质项目,为边疆的乡村振兴全面赋能。

  因地制宜,借势而上,共促共建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是东西部协作的重中之重。团队立足马关当地自然条件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借助上海产业发达、技术先进、市场广阔等资源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记得是一个周六的早晨,仅仅四十分钟,我们车还没到乡上,因为晕车就吐了一路。最后的一公里,车是跟着我们走到乡上的。”回忆起一年前去南捞乡天旋地转的下乡历程,干部们还心有余悸。也正是这崎岖山路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提供了产业增收的沃土。借东西部协作东风,团队为南捞乡新发寨村建设了千亩猕猴桃灌溉设施,建成了产业道路,指导村里建立猕猴桃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成立合作社,引导党员群众增收致富。今年9月,全村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040亩,产量达300余吨,按每公斤10元计算,预计帮助群众增收300余万元。

  在马白镇西布甸村,团队做足“大棚经济”文章,建成的85亩智能温室大棚,为马关百香果产业育苗提供了良好的“温床”。通过引入龙头企业,科技力量赋能,建基地、育主体、创品牌,带动周边老百姓创收300多万元。

  一年多以来,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激发当地产业活力,引进优质企业延伸产业链,团队运用“集体+企业+农户”方式合作运营,建成了一批联农带农效益明显的产业项目。对于后续的产品对接、渠道推广,更是不遗余力,力促“马品出关”,相关企业产品在东部地区实现销售上亿元。

  农旅融合,打造典型,大力提升人居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团队结合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在马关打造了一批典型边境幸福村。

  鞍马湖畔的龙树脚村曾经是一个“望山愁、望水愁,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穷山村。虽然背靠绿水青山,但村民们或外出务工,或“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沪滇协作以来,团队一方面引入东部地区文旅开发经验,激发环鞍马湖深厚的文旅资源禀赋,引进专业力量打造湖畔高端民宿和露营基地;另一方面围绕龙树脚村提升村容村貌,激发当地村民内生发展动力,拓展文旅餐饮产业,让乡村宜居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经过持续努力,鞍马湖“美丽乡村”蜕变为“美丽经济”,实现了产业、生态、旅游的互促共赢。目前,龙树脚村成为了远近知名的网红村,建成了集休闲步道、文化广场、水幕灯光、湿地公园、露营基地为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还打造了“马小壮”和“虹小苗”的龙马形象卡通文旅IP,推动上百户村民返村吃起了“旅游饭”,念起了“生意经”。在典型带动下,不仅在马关,全文山也涌现出十几个农旅融合的和美示范村,这一先进经验于今年6月得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共建园区,就近就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团队通过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的协作模式,将上海园区建设管理理念融入马关南山园区,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园区内的厨乐油脂食品有限公司厂房上挂着大大的“上海虹口援建”字样,油厂今年6月正式投产,援建资金解决了建厂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目前该厂有十台压榨机,两条灌装线,截至10月初,植物油类产品已销售200万元。南山园区背靠县城外的南山易地搬迁点,社区大批搬迁居民也实现了“生产就在家门口,打工不再往外走,生产顾家两不误,幸福生活人人有”的朴素心愿。在沪滇协作项目资金的扶持下,马关老字号箫福源食品公司也做大做强了传统糕点产业,目前箫福源已形成年产糕点1000吨的规模,吸纳了当地大量劳动力。

  在马关小组的牵线搭桥下,南山园区同虹口智慧健康园结成了共建园区,下一步将通过深入交流合作,提升马关园区的招商引资能力,为园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感悟

  葛学敏:这一年是被理解和被认同的一年,也是被感染和被激励的一年。从一次次下乡调研乡镇干部争取项目资金的期盼眼神中,从一场场慰问活动脱贫群众的感谢问候中,我深知东西部协作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一幅幅各族群众投工投劳、热火朝天建设家乡的动人景象中,从一幕幕各级干部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干事创业的感人氛围中,我深深领悟了“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文山之干的精神内涵。这种奋斗精神将鞭笞和激励我,继续扎根边疆,与当地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扎实做好东西部协作各项工作,助力马关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陈铭:上海援滇工作开展20余年,一批又一批援滇干部暂别妻儿,在沪滇协作事业中奉献青春、滴洒汗水。作为第十二批援滇干部,能有幸沿着前辈们铺就的道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参与云南的乡村振兴工作,我深受鼓舞、倍感光荣。我将继续珍惜后续近两年时间的分分秒秒,在工作态度上,秉承“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的援滇精神;在谋事创业中,遵循“服务服从融入国家战略,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帮扶实践时,发挥好“前方一群人,背后一座城”的资源优势;加强文山和虹口交往交流交融,奋力开创新时期援滇工作的新实践和新辉煌。

  吴仁柱: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有幸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到边境马关我才体会到祖国疆域之辽阔,山川之秀丽,民族文化之多彩!这里重岩叠嶂,山高路陡,交通极其不便,乡亲们劳作只能靠人背马驮,生产成本高,收益差。虽然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但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寻找一条符合当地实情,能够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杜绝出现政策一停,力度一减,打回原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