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攻坚高原医学影像新课题

    作者:文汇报     更新时间:2024/07/29 16:25:14  

  人物小传:张鹤,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援藏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

  张鹤是一位专家型医生。他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对人工智能(AI)应用于医学影像分析等前沿领域也有所研究。比起上海,日喀则的医疗条件相对不发达,但这并没有让张鹤停止研究的步伐。他说:“在高原总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我发挥所长帮助当地同行和患者,同时,高原低氧环境下特有的病例也让我产生研究兴趣。这是很好的交流和互补。”

  首次开展产科核磁共振检查

  在张鹤指导下,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在该市范围内首次开展了产科核磁共振检查。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是西藏自治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这里的产科每年接诊大量患者。有些患者前期没有完整地做好产检,或者由于个人医疗健康常识方面的不足,胎儿发育异常比例相对较高。孕妇不便接受带电离辐射的CT检查。常规超声检查的图像又可能不够清晰。因此,核磁共振辅助产科医生确定诊断的作用更加重要。

  张鹤援藏期间,当地放射科通过这项技术排查出多例畸形以及危重疾病风险。比如,一名孕妇经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脑室增宽。再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了这是一例“无脑儿”的先天畸形。此外,一名发生前置胎盘的孕妇,经核磁共振检查后,进一步确诊为胎盘植入(胎盘种植在子宫肌层内,分娩时不容易剥离,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出血)。

  与徒弟相约上海进修再相见

  与很多医疗技术一样,产科核磁共振也是一项高度经验性的业务。孕妇宫内的胎儿是活动的,放射科医生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捕捉到胎儿的稳定图像。以往,日喀则还没有开展过这项业务。在整个西藏自治区,也只有位于拉萨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有过部分相关应用。这里的医生需要有经验的人带教。

  德吉色珍,放射科的住院医师,90后姑娘,性格内向。上海援藏医疗队推行“师带徒”工作制,德吉色珍是张鹤的徒弟。张鹤教她做核磁共振,也教她做研究,协助徒弟撰写两篇科研论文,申请日喀则市自然基金一项。当地放射科主任次仁国杰和张鹤想让德吉色珍去上海学习,更快地积累经验,今后独立将产科核磁共振开展下去。经过斟酌,决定等到本届援藏结束后,德吉色珍再去上海。那时,张鹤已经回沪了,对徒弟也好有个照应。

  张鹤还随同援藏医疗队赴拉孜、萨迦、定日县中心医院,对当地的疑难病例进行会诊与带教。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联合定日县中心医院成立医疗共同体影像中心。基层的放射科遇到问题,可以共享影像,远程寻求上级医院专家的帮助。

  申请用AI解读高原“脑图”新课题

  初到日喀则,张鹤在审读摄片时发现一些奇怪现象,有些十六七岁的患者脑白质已出现斑斑点点的变性,有些中老年人的脑萎缩程度比内地同年龄的人更明显。他意识到这是高原低氧环境造成的。虽然大多数人身体没有出现症状,也不影响日常生活,但这些脑部结构的变化是普遍的。他查阅文献,发现关于这方面的描述与研究很少。

  张鹤产生了兴趣。就高原低氧环境对人脑的影响而言,西藏有着全世界独一份的地理条件。日喀则市拥有近80万的常住人口,这是一个不小的样本。如果积累数据,加以整理和定量分析,今后可能会成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

  张鹤已成功申请了相关课题。他表示,回到上海将继续研究这一课题,并考虑用人工智能分析大量的病例影像。这是援藏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