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煜斌:他乡亦故乡,他助力这些云南特产走进上海市民家中
作者:今日闵行 更新时间:2024/08/05 17:27:04
初心如磐援滇路,奋楫笃行家国志。
2021年至2023年,闵行区派出多批援滇干部人才远赴云南省昭通市和保山市,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他们接过援滇接力棒,带着闵行人民的深情厚谊,满腔豪情、锐意奋进、实干担当,给当地留下了一批惠民利民项目,还带去了如清风般的新理念新经验。
山海共奔赴 他乡亦故乡
文/周煜斌 挂职岗位:龙陵县委常委、副县长
2022年7月,受组织委派,我和我的同事开始了这场为期三年的援滇之行。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之地,带着对彩云之南的向往、兴奋和些许惶恐,接过了前一批挂职干部的接力棒。龙陵是一个典型山区县、农业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对于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带有天然的亲切感,也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但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产业初级、发展滞后的现状,真切反映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急迫需求,也更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和闵行大后方支持下,坚持立足“龙陵所需、闵行所能”,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积极谋划推动了一批符合当地资源禀赋、匹配当地产业方向、利于当地百姓增收的沪滇协作项目落地落实。在此过程中,东西部之间存在各种差异,但我们和当地同志为了同一目标,山海一心,在不断磨合中进一步加深了情感友谊,也真正把龙陵当成了第二个故乡。为家乡发展助力,成为我们朴素的工作追求。
为更好地发挥沪滇协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们在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深化提升、创新提档和效益提级。通过梳理总结,我们针对龙陵的短板弱项和发展预期,梳理明确了两点共识:一是帮“销路”不如帮“思路”;二是紧盯产业投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实践中,我们坚持突出龙陵的优势特点,沪滇协作在规模效应、品牌影响、增收覆盖、项目生命力等方面作重点聚焦和有效推动,各项工作既有特色、又显靓色。近年来,我们在产业发展投向上紧紧围绕“一县一业”做文章,支持石斛种植、品种研发、加工升级、品牌宣传等。今年又打造3个石斛花卉种植示范基地。去年,我们还转变思路,在上海长兴岛郊野公园建成运营了“云南龙陵石斛园”。成为推动龙陵石斛产业和产品入驻上海的创新触角。通过沪滇协作项目,这些年龙陵石斛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品牌影响逐步走出保山、走出云南、走入上海。
经过深入的科学调研和创新规划,我们紧盯“稻+鱼”产业和“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在龙江乡建设了一系列农旅配套设施,成功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这些精心打造的设施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风情,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近期,这里又被列入了云南省2024年丰收节现场会的预选场地。
在助力龙陵土特产推广与销售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方面的策略来应对“有好产品,但缺好商品”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积极帮助当地拓展思路,指导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我们对接了上海方面的资源,对多个农特产品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它们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先进的营销理念和互联网技术,助力当地进行线上直播销售,使龙陵的土特产能够更直接、更生动地展示给全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牵线闵行—龙陵两地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销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不仅确保了龙陵的优质土特产能够顺利进入上海市场,还推动了双方企业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上海,我们开设了专门的龙陵农特产品专店或专柜,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直观的购买渠道,进一步提升了龙陵土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不仅为当地农民和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促进了龙陵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当一块块“沪滇协作、山海深情——闵行援建”的标志牌树立起来,我们看到了龙陵乡村慢慢的变化,东西卖出去了、企业投资来了、旅游的人多了、家门口能务工了、生意更加好了……在这里,我们能时刻感受到龙陵干部群众对上海援派同志的关心、信任和感激,因为这些变化中,有我们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