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用情浇灌:让隆阳咖啡与童心共成长

    作者:今日闵行     更新时间:2024/08/02 17:19:40  

  初心如磐援滇路,奋楫笃行家国志。

  2021年至2023年,闵行区派出多批援滇干部人才远赴云南省昭通市和保山市,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他们接过援滇接力棒,带着闵行人民的深情厚谊,满腔豪情、锐意奋进、实干担当,给当地留下了一批惠民利民项目,还带去了如清风般的新理念新经验。

  用心守护,用情浇灌:让隆阳咖啡与童心共成长

  文/胡立 挂职岗位:隆阳区委常委、副区长

  2022年7月,我踏上了前往云南的路程,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滇历程。当时怀着期待、憧憬以及忐忑的心情出发,两年过去了,我的心情更多的是责任、使命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每一个初到隆阳区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发现:这里街道整洁,路面干净,行人秩序井然,完全不像一个边陲小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深入到隆阳区的乡镇和村庄,才发现需要我做的还很多。

  为了尽快融入援滇工作,我不敢怠慢,抓紧时间了解我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掌握各个工作要点和细节。7月30日,趁着周末,我到项目实施乡镇实地调研。隆阳区有5000多平方公里,和上海市的面积差不多大,下乡是一件既辛苦又充实的事情。每次下乡,都要早早起床,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穿行。有时候遇到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车轮常常会陷入泥坑里,需要推车才能继续前行。记得有一次,由于山体滑坡,主干道被堵,我们不得不绕行小路,由于道路泥泞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徒步翻越了几座山头,才到达目的地。村里的老乡看到有陌生人来村里,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家坐坐。

  在一户脱贫监测户家中,我坐在小小的矮凳上,老乡拿出了他们的茶水、零食,那是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都是“老品种”的花生、瓜子、核桃,还有大白兔奶糖。这些让我既熟悉又有点距离感的东西使我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热情。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村里孩子以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大多在城市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小孩在农村,孩子们上学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几乎都是住校,一周只能回一次家,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就要住校生活,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和关爱的眼神,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2024年,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成为我工作的重点之一。我曾多次到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中走访,发现很多本该在父母怀抱中成长的幼小生命,离开了父母的亲情呵护,缺失了家庭教育,只能在孤独的留守生活中“枯荣由天”地生长,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决心要努力为留守困境儿童构建一个幸福有爱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茁壮成长。针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缺乏正常家庭养育环境、基本生活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我积极对接上海公益团体,为隆阳留守儿童学校募捐书包、陶笛、洗漱用品等物资4000余件。虽然这些物资只能解燃眉之急,但我相信,点滴努力终会汇聚成爱的海洋,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在隆阳区工作,不得不提到小粒咖啡。保山小粒咖啡名扬国际,曾经获得过国际金奖。咖啡产业是隆阳区“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对于我这个在上海只喝白开水的人来说,真是既新奇又充满挑战。为了深入了解隆阳区的咖啡产业,我开始学习咖啡的各种知识,还购置了许多咖啡相关的装备。都说“差生文具多”,我的宿舍里也摆满了冲泡咖啡用的各式工具,从手冲壶、手动研磨机、电子秤到各种咖啡杯,我学着自己冲泡咖啡,每次下乡到潞江镇,品一杯当地的咖啡是必不可少的,一边品尝一边向新寨村支书请教各种关于咖啡的知识。我的床头也多了几本关于咖啡种植、咖啡历史的书籍,每当夜晚想家睡不着的时候,我就拿起书来翻阅,了解咖啡知识。经过两年的学习,我从一个小白逐渐成为能够品出咖啡品种的行家里手。谁要想在我面前忽悠咖啡的事儿,那就是找错人了。

  为了咖啡产业的发展,在东西部协作的支持下,在一批批援滇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在潞江镇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2021年、2022年的初加工厂2023年的精深加工厂等逐渐建成。2024年,在加强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也在大力推动咖啡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联名咖啡、咖啡主题民宿等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咖啡第三产业在隆阳区的蓬勃发展。

  春节回家时,久别重逢的朋友们见到我时,那夸张的表情令我不禁大吃一惊。他们的笑容如往昔般灿烂,却多了一份惊讶和关切。原来,我的头发在不经意间已经白了不少,皮肤也被阳光和风霜染上了深色。尽管如此,我心中却油然而生出一种满足感,因为这些改变正是我在隆阳区生活的印记。虽然容貌有了变化,但内心的充实与满足,是我最珍贵的收获。隆阳区的生活,让我更加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或许,这正是我人生中一段无比宝贵的时光,它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未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