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答案——虹口区援外人才风采之青海篇

    作者:上海虹口     更新时间:2025/08/06 16:05:06  

  从黄浦江畔到黄河源头,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纵使相隔千里,也挡不住山海情深。2022年7月,虹口区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第十二批援滇干部人才接过对口支援玛沁县和文山州工作的“接力棒”,踏上了援青援滇之路,多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也用满腔热情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援外故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2024年2月,虹口区第二批“组团式”帮扶援青教师赴青海果洛开展支教工作。一年半来,驻点在青海省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青海省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的12位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对口支援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站在谋划全局和立足长远的高度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做实“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

  健全运行机制 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团队以“创”为核心,把创造和创新融入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通过建立健全创造教育运行机制,激发师生创新意识,培养师生创新能力,塑造师生创新人格,建设创新创造环境。

  大武中学民族团队在充分调研后,精简优化岗位、明确职责,构建“常规工作条线化,重要工作项目化”机制,编写《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管理制度》,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管理成效。

  优化课程体系 开辟特色化办学新赛道

  果洛民族高级中学开辟“科创竞赛”办学赛道,通过科创竞赛激发学生对理科学习的兴趣。2024年,8名学生首次代表青海中小学生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北京锦标赛并获三等奖;学校挂牌“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成为青海及中西部首个基地校。帮扶以来,学生高考成绩逐年提升,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较上年提升2.9%;2025年本科上线102人,较24年上升11.95%,实现历史突破。学生省级以上科创、艺术、体育获奖激增至70人次(2023年仅2人)。

  大武民族中学团队着力拓展美育平台,在学校成功挂牌“青海省美育示范基地”之后,与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深度合作,将藏族学生音乐、舞蹈、绘画等特长展示发挥出来,为学生走出果洛搭建平台。2024年12月,学校组建的“青春大武”组合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青海赛区)获一等奖;2025年1月,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汇演。依托艺术浸润、科学备考以及大武师生同心共进的拼搏精神,2025届高考本科达线率较2024届提升了8.5%,创历史新高,并有2位学生超特控线。

  加强骨干培养 留下“带不走”的团队

  充分发挥上海“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团队优势,成立果洛州属“三校联盟”,定期开展联合课题研究、校本教材编写、教学观摩等活动,累计组织沪果两地同步课堂258节、同步教研191次,提高当地教师的整体水平。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大武民族中学团队借助“上海援青名师工作室”,推行“双教研组长”制,提升教研品质。近一年半,学校有6个省级、4个州级课题成功申报并结题,教学比赛获省级5项、州级39项佳绩。

  拓宽交流平台 扩大帮扶成果辐射

  一年半来,民族高级中学教学展示活动范围从州内“三校联盟”延伸至沪、青、新、滇、藏五地。首次联动上海援藏、虹口援滇、天津援青及省内多支帮扶力量,吸引四地110人次教师专家参与。通过“空中课堂”与智慧协作,成功将上海先进理念、虹口优质资源辐射至西宁、青海乃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帮扶成果不断辐射拓展。